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第169节(1 / 2)





  如被外放到上等府州之地还稍微好些,似那中等府州,尤其是下等府州的外放地,属于很多朝臣们都避之不及的地方。

  因为这些地方本来就不富庶,根本遭受不住一点意外。时下百姓种地又几乎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若某一年运气不好,再遇上气候干旱,雨水暴涨等影响到农作物的恶劣天气时,对当地的百姓来说是灾难,对他们这些外放主官来说,便是失职之罪。

  于是在经过朝堂上的一番商议后,最终朝臣们基本都同意了林立文这一次的提议。

  不过同意归同意,好些人还是觉得这事该再慎重思考一些时日的,因此一部分官员私底下便免不了议论这事。

  主要是这么一来,往后这事便会成了制度。还有那农学院,也是要彻底翻身的节奏。更为要紧的是,将来朝廷里便会多出许多的农官。

  虽说这些农官品级上有了限制,官职都比较的低微。

  但再是如何的低微,它也是正经的官身。

  “你今日都未曾注意吗?”有官者便道。

  “注意什么?”

  “注意圣上啊!”

  能站在朝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聪明者。所以也只一个“注意圣上”,原本还想议论的官员便立刻安静下来了。

  因为他此刻想起来了,在今日的朝堂之上,永兴帝坐在那,整个人显得格外的平静。而永兴帝能这么的平静,便说明了一点,林立文这一次的提议,他事先便知晓了。

  所以一些朝臣们当时便看明白了,永兴帝事先知晓了这件事,还能由着林立文今日突然出现在朝堂上,便也说明了永兴帝对此事的态度。

  不过朝臣们同意归同意,这事还有许多的细节需要考虑。另外,便是那具体的选拔和考核标准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商定。

  对于这些事情,永兴帝今日在朝会上也如上次一样,指派了司稼寺去负责。

  毕竟司稼寺的前身是司农司,是最早的田官。

  所以永兴帝虽没有直接对司稼寺进行改制,但很显然,未来的那些农官所归属的部门便应该是司稼寺了。

  之后的一段时日里,司稼寺上下都在为这事的具体章程而变得十分的忙碌。反倒是林立文这个提议者,他却完全没有参与到这些事情里面来。如未提议这事之前一样,林立文每日照旧是在农学班里,负责教授上的事情。

  林立文对此并不在意,他虽不管那些章程,也不可能去管后续农官们的分配问题。但不出意外的话,至少永兴帝还在位的这段时间里,林立文能负责到农学班里的教授,以及参与后面的考核。

  至于新帝继位后的事情,那属于谁也没办法现在便能预算到的。

  司稼寺那边的动作也很快,主要这事还有前一次的经验在,之后章程一拟定好,司稼寺也立即呈交给了永兴帝。

  待到永兴帝查阅完毕,对此进行批复后,这件事便开办了起来。

  也如林立文所预估的那般,虽然前期的事情都不归他负责。但是后续的特制考核,林立文跟司稼寺一同负责。

  最后考核完毕,合格者的名单便由司稼寺主官司稼正卿呈交给吏部。

  其实按照以往惯例来讲,这种特制选拔出来的人才无需归属吏部管辖的。而且在以往,凡特制选拔考过者,官职大部分还是天子直封。

  但针对于这一方面,朝堂上早就讨论过了。

  有官者便言道,虽然这些农官属于特制选拔人才。但是他们终究和过去的特制选拔不同,过去特制选拔都是在朝廷有某种特定需求时,方才开设的一次选拔。因此,过去的特制科选拔人数少,次数更少。

  可农官不同,皇朝疆域辽阔,各府州众多。便是一府州只配置一名农官,那也需得选拔出不少的人来。而这么多的人,首先便牵扯到了一个人员分配上的问题。

  也不可能说,这么多的人员都由天子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去亲自指派吧?

  再者,农官还是作为各地主官的下属官员,去到各府州任职的。这些农官所负责的又是关乎民生的农桑要事,那么对他们便也要进行功过上的考核。

  于是就这样,虽是特制科人才,但农官的铨选,任免还有功绩上的考课,奖惩等事宜便也归属了吏部去管辖。

  林立文对此也很是赞同,虽然时下这农官虽只负责教授百姓农桑。从某方面来说,这里的农官更类似于现代的一些农业技术下乡人员。但即便是农业技术下乡人员,也需要一定的规范制度去约束的。

  转眼,时间便进入到永兴三十七年。

  这一年的春季,第二批通过特制科考核的农学班学子们,分别被授予了官职后,由吏部进行最后的分配后,分别去往各自所分配的府州外放任职了。

  而在这之前,农学院这边也放出了招收第二批善农事者的选拔。

  这消息一放出来后,在民间引起的轰动便更大了。

  其实三十四年冬那次选拔时,当时是有不少人心动,跑来参加了选拔考核。但实际上,却有更多的人对此并不报太大希望而没敢来。

  毕竟即便是选善农事者,那也有给官做。而朝廷给出的官职便是再小,在时下很多人看来,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再者,时下这般的交通,去一趟京城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还有银钱都不少。当在觉得希望并不大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跑来的。

  然而这一次不同了。

  皇朝各地都有听闻,凡是进入那官办农学者,在经过再一轮的考核达标后,所有的人都被朝廷授予了官职。

  一时之间,皇朝各地都对此议论纷纷。

  “那么多的人,都给官做了?”

  “这朝廷的文书都出来了,这事怎还会有假?我还听闻,咱们这地方也分配了一位农官来呢!”

  “啧!这会种地居然真的能做官啊!”

  “为何不能?你莫要忘了,大郎不也是靠着会种地,才当了如今的大官么!况且我还听闻,这事便是大郎在朝堂上提议的!”

  “呀!既是大郎提议的,此事必然是真的了……”

  “好了,我不与你说了……我得赶紧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