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六十六章 硬骨头(1 / 2)

第一百六十六章 硬骨头

.战争是最难以预测的力量对抗,因此指挥战争的要原则就是因地制宜,简单概括起来就两句话,一是“知己知彼”,二是“天时地利人和”。对任何军队来说,这都是通往胜利的不二法门。

在这场战争中,也是志愿军要想以弱克强,必须严格遵守战争的基本原则。

黄峙博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在制订战役计划的时候,黄峙博几乎把所有工作交给了参谋,唯独在选择主攻方向的时候亲自操刀。

当时,对黄峙博的选择持异议的人不在少数。

反对声,主要来自6军主力集团军的指挥官,特别是第三十九集团军的中高级军官。

在他们看来,第三十九集团军是货真价实的重装集团军,在兵力规模上相当于两个美国6军师,过了中国6军的所有野战集团军,不但拥有全军唯一的坦克师,还有一个装甲师与一个机械化步兵师,是中国6军中唯一拥有三个满员甲级主力师的集团军,此外还有两个独立装甲旅与一个独立炮兵旅。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只有在合适的战场上才能挥出来,而朝鲜西部平原就是最合适的战场。

受此影响,第三十九集团军一直坚持在西线开打,重点打击美军的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即便不能做到全歼两个美军师,也有希望歼灭其中一个。如果能够得到支持,比如让第六十五集团军协同作战,也不是没有希望全歼两个美军师。

显然,这是“大6军主义”产生的典型作战思想。

在这些6军官兵眼里,似乎只要有足够强大的装甲力量,有没有空中掩护都一样,强大的6军能解决一切问题。

严格说来,也不能完全怪责“大6军主义”。

早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海湾战争之后,中**队从上到下就认识到,战争主角已经是空中力量,再强大的6军在战争中,也只是地面占领者,而不是战争主导者。没有强大的空中力量,6军绝对会一败涂地。

这个深刻的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中**队的现代化改革。

在随后的几年之内,中**队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进行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大规模裁员之外,还相继从俄罗斯引进了包括su-27sk、su-3omkk战斗机、s-3oo、“道尔m1”防空系统、“现代”级驱逐舰与636型潜艇在内的众多现代化武器装备,并且先后完成了j-11、j-1o战斗机、kj2ooo、kj2oo预警机、o52驱逐舰与o39型潜艇等国产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工作,在短短十多年内,把中**队的现代化程度一举提升了三十年,完成了跨代式飞跃。

在6军主导的情况下,如果没有6军的支持,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军事改革成果。

事实上,正是6军在积极推动军事改革。只是在坚持本土防御战略的情况下,6军仍然是绝对主力,空军、海军与二炮只是对6军的有力补充,而不是像崇拜进攻战略的美军那样取代6军。

志愿军地面部队在这个时候跟黄峙博唱反调,归根结底还是与黄峙博本人有关。

打了一个多月,空军与海军出够了风头,连没有正式参战的二炮都派遣技术官兵,在二线战场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唯独只有6军、特别是正规部队,一直没有获得上场机会,还被黄峙博一再推迟入朝时间。

显然,6军官兵非常不满。

因为不敢直接顶撞黄峙博,所以只能在别的地方泄,比如在策划战役行动时,通过合理方式表达不满情绪。

可惜的是,黄峙博不是那种“通情达理”的司令官。

在做出决定后,别说作战部队的军官,连司令部的参谋也无法影响他。

黄峙博选择在东线开打,而且以咸兴为主要突击方向,除了猛击联军防御最薄弱的蜂腰部之外,就是盖马高原更利于大部队隐蔽。

第一次地面战役的成败不在于投入多少兵力,也不在于消灭多少敌人,而是能否达到战役的突然性,即在联军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起进攻,迅取得突破,从而一举扭转战场态势,让联军不得不按照志愿军的节奏打。

只要掌握了主动权,接下来怎么打,都不是问题。

从理论上讲,黄峙博充分利用了“地利”。

战斗开始后,黄峙博的选择立即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