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144章邻和里(2 / 2)


在编组邻的时候,这十户家庭,分别从各个部落抽调。

抽调原则,尽量使这十户家庭不存在来自同一个部落的两户家庭。

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加速融合。

编组好邻之后,编十邻为一里,选取一名邻长为里长。

“里”,甲骨文字形,一个田,一个土,田是田地,土是土墙,代指房屋。

意思是,田园,居住、耕种、生活的地方。

“里”作为居住的地方,与外部相对,也有“内部”的意思。

那么,一里的人口数量,大概在500人左右。

现在总的人口2300来人,扣除掉制砖场和煤矿、铜矿处的人口,还有2000来人。

2000来人,便分成了40个邻,4个里。

这样编组之后,每个人便有了三重身份。

一是他们仍然是某一个部落的族人。

这个身份,叶青没有去强制去除,现在还不是时候,条件不成熟。

解散各自氏族部落的话,会出大问题的。

只能依然保留,然后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地挖墙脚,不断地淡化氏族的影响。

二是,原先的生产组身份依然保留。

在农闲的时候,伐木,采石,木工,砌匠等等,依然是他们要从事的工作。

三个就是这个新的邻里身份了。

这个身份是今后的主流。

为了让这些来自不同部落的人,快速认同这个身份,叶青用了重手。

利益捆绑!

怎么捆绑?

这个时代最大的利益就是稻田了。

即将开垦出来的稻田,不会归属某一个氏族部落,也不会归属某一个家庭,而是归属于一个邻。

一个邻的人,集体参加劳动,共同耕种这些稻田。

稻田的产出,扣掉上交的部分,也就是税,剩下的由邻内部的十个家庭进行分配。

分配到家庭之后,便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受保护,邻,里,氏族,任何人都无权侵犯。

邻的内部是集体劳动,采用工分制度。

出了一个工,干了一天活,便计一个工分,到分配产出的时候,按照工分进行分配。

工分多,分得多,工分少,分得少。

等稻田产出了,邻里制度走上正轨,部落就不再提供免费的吃食了。

那时,这种制度下,必然会产生贫富差距。

家里劳力少,小孩多,出工少,吃饭的嘴多,必然是比别人穷困的。

人懒惰,出工少,或是干活磨洋工,想要吃得和别人一样,不可能了。

但,这正是叶青想要的。

人是欲望的动物,欲望是人奋斗的动力。

私有制下,有了贫富的差距,整个部落才有活力,才有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不甘于贫困?

很好!

叶青还给他们提供了赚外快的机会。

因为收了税,今后,伐木,采石,木工,砌匠等等工作,不再是仅仅提供吃食,还会发放工资。

工资可以是稻谷,布等,有必要的时候,叶青会弄出孔方兄来。

不同的工作,工资可能不同,这个就要看具体的劳动强度和对技艺的要求来决定。

并且,同样的工作,工资也会有不同。

技艺娴熟的,工资高,手脚笨的,工资自然就低。

他要刺-激每个人主动学习技艺的热情。

以后推行扫盲教育,将学习的成绩作为工资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那时候,可以想象,族人的学习将会是如何的狂热。

合理的制度,永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力的手段。

(求月票、推荐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