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百八十章 世家作梗(2 / 2)


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

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言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李世民认为这个设立义仓,到灾年自动放粮赈济百姓的办法很不错;就对众位大臣说:“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

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

李世民认为这个数量可以执行,就准备下旨执行。程知节站了出来道:“陛下,这义仓之举臣非常赞同,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设立常平仓用来调控物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

不过臣有一点担忧,一是担心官商勾结侵害义仓,使得灾年无粮可用。二是担心朝廷以后调用义仓以为己用,使得义仓失去了原先的初衷,反而变相加重百姓赋税成了害民之举。”

李世民深以为然,问道:“那么依照大魔郡王所言,我们的义仓就不再建造了吗?”

程知节道:“陛下怎么能因噎废食,既然义仓是良方,对百姓有利。咱们当然应该不愧余力去建造,不过依着臣的意见是,请陛下下诏向天下的臣民解释清楚建造义仓的用处,并且向他们许诺义仓的赋税永不增加。

还有陛下要增强监督,每年粮食收购完毕,派出审计督察人员,查看义仓情况,检查新粮旧粮是否替换;有没有人以次充好。对于那些敢对义仓伸手的家伙罪加一等,从严处置,则可杜绝此事。”

众位大臣微微一皱眉,有的人道:“陛下乃是天下之主,没有必须要像天下的愚民解释什么?朝廷命令下去,他们就按照执行好了,哪里还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程知节大怒猛地瞪大眼睛,对着那位官员大吼道:“你买个东西还要问问价格呢?尔奉尔禄,民脂民膏!百姓是你们的衣食父母;你拿百姓的东西,都不能解释问一声吗?”

李世民眼睛一亮道:“尔奉尔禄,民脂民膏!这句话说得好!众位臣公务必谨记,以后做事情多想想你们的子民。”

那位官员被老程吓得连连后退,差点没有摔倒,还不敢争辩,只好和众位大臣一起躬身领取教诲。

于是李世民诏准了程知节的奏请,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魔国和大唐实现了初步的融合,大唐好像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快速的向前迈进。

可这一东年突厥的情况却不太好,在冬季东突厥遭受道百年难遇的大雪灾,牛羊冻死无数;牧民也死伤不少。

颉利可汗却不管这些,他继续加强了对手下子民,还有附庸部落的盘剥;让这些人更加难以生存。

原臣服东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落均起而叛突厥,颉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前去讨伐,未能取胜。叛军更盛,突利可汗轻骑逃回。颉利可汗大怒,将他监禁。突利可汗因此生怨心,也决定反叛。

同年,因下大雪,致使羊马冻死很多,人也遭灾。突厥害怕唐军乘危来攻,于是领兵入朔州,扬言是会猎。

有议臣建议责备他背约入我疆境,就此讨伐。长孙无忌说:“匹夫都不可以不讲信用,何况一个国家?我既与他们有盟约,怎么可以乘人之危呢?一定要他对我无礼后才可讨伐他。”

李世民认为长孙无忌说得有理,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让程知节到了幽州,总督六州之兵马,在辽东做好了攻击的准备。

薛延陀拥部帐七万余家,一开始附于东突厥颉利可汗。贞观二年他们反攻颉利,受唐册封,称真珠毗伽可汗,建牙燕山,成为了为漠北诸部共主。他们数遣使至长安献马、牛、羊、橐驼,请婚;暗暗与大唐结盟准备共同攻击东突厥。

就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在山西边境屯田的定远郡公,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奏请出击突厥,他提出六条证据,认为此时进攻突厥时机已到。

颉利可汗奢华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此其一;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离,此其二;突利、拓设、欲谷设均得罪颉利,无地自容,此其三;塞北地区经历霜冻干旱,粮食匿乏,此其四;颉利疏离族人,委重任于外族,胡人反复无常,大唐军队一到,必然内部纷乱,此其五;汉人早年到北方避乱,至此时人数较多,近来听说他们召聚武装,占据险要之地,大军出塞,自然内部响应,此其六。

李世民看着这六条证据兴奋的在大殿中不住地走来走去,距离渭水之辱已经4年。此时的大唐政治清明,国富民丰;和突厥刚好掉了个个儿,已经完全有能力发动反攻。

这一年的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走廊。李世民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