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十二章 踏征程(2 / 2)


苏嫔母子二人离开东苑靶场之后,蓥娘才从内侍口中得知一个消息:西北边陲流民叛乱,一小撮人揭竿起义,陆续纠集来不少饿疯了的乞丐,专与朝廷衙门作对,平日小打小闹倒也罢了,前几日这些人竟打劫了边陲邻邦所派使节上贡给朝廷的贡品,景王殿下主动请缨出兵平叛。

匡宗也想让他多加历练,当即应允了,下旨命西北戍边军镇长官——藩镇节度使周义山为副将,领兵助三皇子平叛境内流民之乱。

小撮流民作乱,尚不成规模,又有节度使周义山从旁协助,率兵平叛之事可说是手到擒来,匡宗显然是有意让景王去立一立战功,这消息若要传到祁王耳朵里,只怕会坐立难安!

果然,不出蓥娘所料——

一盏茶的功夫,祁王就急匆匆来宫中探望母妃容华夫人,故意等到父皇下早朝之时,在御道假装偶遇,跪安迎驾,并委婉道出:自己也想为父皇尽一份力,想与景王同去西北边陲。

结果……

祁王未能如愿。

端方有度的祁王,走时还得装着没脾气的老好人样儿,蓥娘却从探子口中得知:祁王回府后就在院子里勤练箭术,扎了个稻草人,在草人身上画了个锤子,照着锤子猛劲儿射箭,整日没消停。

旁人不知“锤子”,只当祁王也在发奋习武,蓥娘却笑着摇头:景王李璀小时候脑壳儿又硬又尖,德妃私底下取笑他是个锤子。祁王这个人肚里官司多,气量小,心胸狭隘,竟把个稻草人当景王来撒气,没一点儿男人的肚量,难为他平日装得辛苦,骗得宰相左淳良都夸他为人仁厚、处事端方有度。

“娘娘,起风了,早些回去吧。”

沲岚急来宫城南门内的城楼上,带来披风给娘娘披上。

蓥娘站在高高城楼上,目送景王李璀的那队兵马从皇城而出,行军队列逐渐去远,她的目光忽而转向东宫的方位,不经意间,看到远处一个闪光点——

庆阳宫琉璃瓦上折射着阳光,耀眼的光点,晃了她的眼,瞬间将她的目光吸引过去,登高望远,才发现想要从西泠宫看到庆阳宫的全貌有些难度,毕竟夹城复道阻隔在那边,只能遥见庆阳宫的琉璃顶以及第三层阁楼东西方向的那扇小窗。

苏嫔那夜是如何溜进庆阳宫的?还能进入第三层阁楼上……真是奇了怪了!

“娘娘?”

耳畔一声轻呼,令蓥娘回过神来,看了沲岚一眼,转身,一边往城楼下走,一边随口提道:“石门弟子竟也习武?丁小郎的箭术惊人!令本宫想起当年,鞫容夜行荒郊遇刺一事,刺客从远处山峰开弓射箭,竟能一箭穿喉!”

“幸好那夜有个替死鬼帮鞫容避过死劫!”沲岚扶娘娘坐上凤辇时,喃喃自语:“当年那个小小刺客,好歹是羿氏后人,箭术焉能不了得……”忽又警觉地闭口,紧张四望,见无人留意她在说些什么,这才放下心来,再不敢重提“羿氏”二字。

蓥娘虽未听到亲信口中嘀咕着什么,但也想到了当年那个孩子,凤辇抬起,轻纱垂下的一瞬,宫人们隐约听到娘娘在纱帐内怅然轻叹:

那孩子,怕是早已尸骨无存了……

“娘娘莫要伤心,珩殿下吉人天相,终有一日,会回到您的身边来。”

太监也当娘娘又思儿情切,惶恐地出声劝慰,却不闻凤辇纱帐内的主子回话,耳边只有那风声,来得越发劲疾……

……

季春三月建辰,桐月。

化名“丁小郎”的羿天,领兵三百,当日辰时离开帝都,往长安城外东北角的方位、诸暨之境而去,随行的有十七公公,兵部侍郎晏公领兵殿后。

前途茫茫,吉凶难测。

羿天尚不知晓:前方不远处,还有两个女子在等着他,要陪他一同历险!

而世子李戬也已悄悄上路,在暗中尾随……

……

就在羿天领兵出发、离开长安后不久,当日巳时,景王李璀也在赵野将军的陪同下,率兵千余,往西北边陲方向而去。等着他的是晋阳、布川、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周义山。一场看似胜算在握的平叛之行,因出发时的顺风顺水,并未过多地引起朝臣们的在意。

朝野议论纷纷、万众瞩目的,依旧是丁小郎一行人的动向,包括匡宗,都在密切留意着丁小郎领兵行进的路线,猜测他此去,最终的目的地会落在哪里。

在丁小郎领兵必经之处,沿途所设的官吏衙门,从官老爷到差役,也都在惴惴惶惶之中,紧张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