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113.三国(四十四)(2 / 2)

出于种种因素,此二人最后仅仅是客气的讲自己是小皇帝派驻在长安的将领,此行只是为了护送诸位大臣,不敢久呆,并且强烈要求回到了长安城。

曹操放他们走了吗?是的,他当真放他们走了。

因为曹操而言,此时他的心腹大患并非是这两人。

而是处于兖州豫州东面的,陶谦所治理的徐州。

他已经得到确切的消息,袁术,带着传国玉玺到了徐州。

这倒真不是他特地去查,而是袁术似乎并没有掩藏自己行踪的意识,他的举止行为极为的高调,就差没大声呼和“我就在这儿哟!”了

徐州刺史陶谦本就是袁术的人,袁术战败去前去投靠也的确再理所当然不过。

徐州和兖州接壤,占地广袤,土壤丰美,水资源充沛,又是平原地带,产粮众多,一直都是东汉朝廷的粮食供应大区。

同时,他的渔业丰富,江海运、贸易往来便捷,是一块众人皆知的膏腴之地,

这一点,从曹操的父亲曹嵩,宁可不投奔自己在兖州做刺史的儿子,也要留在徐州就可以看出。

这块地方,曹操之前,也心动过。

但是一来他师出无名,二来那时恰巧发生了灭董前兆,等再回来时,曹操已经有了豫州。

他心知肚明,占据了两个州府的自己,之所以之前没有成为别人的眼中钉,主要还是因为无论是兖州还是豫州,占地都不甚广袤。

他手中两个州加起来的面积,大约同徐州相当。

但也因为如此,如果他曹孟德再将徐州打下,那他将成为旁的诸侯之间的眼中钉,原先没有注意到他这一股新生势力的诸侯们也会立刻将他视为可以吞并的对象。

所以曹操将这一野心埋在了心中,但是现在,情况就有所不同。

昌邑迎来了陛下,普天之下,皆为王土,徐州刺史的任命,应当由朝廷发达。

如果小皇帝当真找到一个借口罢免了陶谦,那么有一个忠臣良将包袱的陶谦,也只能乖乖听命,至于他会不会离开,又是另外一回事起码能够膈应到他。

若是以往,曹操不会一心想要拿下徐州,尤其在蝗灾情势未名的情况下,于他而言,多拿一个徐州只会成为他的负担,并无争斗的价值。

但是,袁术,成为了这一个变化的计量,也成为了压倒这一天平的一个巨大的筹码,在曹操看来,袁术此人蠢笨不堪也就罢了,他简直就是此世间的最大一个搅屎棍。

此人贪婪,却要专权。更可恶的是他贪婪好色、奢侈成性,可谓骄奢淫逸之极。

在他的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往往苦不堪言。

而且他治下的兵士,全无纪律可言。

袁术甚至纵容兵士们对百姓进行掠夺,以此激励士气。

这一行为在曹操看来是极为愚蠢的事情,而他也的确吃到了苦果,在和荆州刘表的作战中,他遭遇到了来自背后民众的背叛,这一刀令他损失惨重,但到底有忠心于他四世三公身份的游侠、死士将他救了出来。

只可惜他似乎完全没有收到教训,听说袁术刚刚到了徐州,便要求陶谦交出兵权。

陶坚自然不肯,双方隐晦的进行了一番抢夺。

远在兖州的曹操并不知道他们那一次抢夺,谁输谁赢,但是就他所看到的结果而言,袁术占了上风,这应该也同陶谦没有认真对待,也不够心狠有关。

与陶谦而言,袁术于他到底有知遇之恩,所以陶谦这一次退让了,他退让的结果就是徐州在大灾之后亦是无法恢复生息,徐州百姓遭到了袁军的骚扰。

正因为徐州富庶,袁术又已经称王,那么在他看来,徐州的一切本就是他唾手可及的东西。

民众的自然也是他的。

他刚到徐州不久,便又纳了三房美人,全是其属下,在他人宅中抢夺了的妇人。除了女人之外,袁术也没少抢夺钱财。

他的哥哥袁绍在组织伐董联盟的时候就喜欢举办宴会,他的弟弟也一样,刚到徐州不久,宴会倒是一场又一场的办。

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徐州就会被袁术掏空,而被掏空了徐州之后,养肥了的袁家军自然会将目标移向现在已经非常显眼的兖州,何况对于袁术而言,既然他想要做皇帝,那么小皇帝刘协的存在,自然已经成了他的眼中钉。

按照曹操对他的了解,袁术想的八成就是现在别人不认同他正统的地位,完全是因为他得位不正,既然如此,如果让小皇帝传位给他,那他岂不就是名正言顺了?

在这个万事讲究正统的年代,他的想法的确没错,但是曹操不会让他得逞,他想要拱卫的汉室,可不是袁公路为帝王的汉室。

这一个冬天,曹营过得非常忙碌,大批汉臣的涌入,给曹营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这个负担并不是指物资上的,而是指精神上的。

之前就说过,昌邑是一个相对比较贫穷的城市,这里也从来没有成为诸侯王的封地,自然也没有宫殿。

原来小皇帝居住在兖州最好的房屋,这本也没有错误,但是现在,群臣们纷纷表示,陛下住在这个没有宫殿的地方,实在是太委屈了!

就连董卓当年都为陛下修筑了长安宫殿呢!

所以这些汉臣刚到曹营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先抱着他们委屈坏了的小皇帝哭了一通。

刘协平静的看着这些涕泗横流的大臣们,内心半点没有被打动的意思。

在他看来,所谓的这些大汉忠臣们能活着走到这里的,都曾背叛过他,他冷眼看着这些人刚刚抵达此处,刚吃饱饭换上了干净的衣服,便开始唧唧歪歪指责曹孟德对他的轻慢,又用极为拙劣的方式在他面前挑拨离间。

小皇帝只想冷笑,他着王冕,面孔被珠串遮挡,又是坐在玉阶之上,诸位大臣看不清他的表情。

他们只一味的自我表演,小皇帝一边看着他们这些不堪入目的表现,一边在心中想,还不如同夏主簿一起去豫州看竹林呢,听夏主簿说,竹林有一畜极其肥嫩美味,其名为竹鼠,红烧清炖滋味都很鲜美。

现在因为他们这些大汉忠臣,他反而被留在了这里,夏主簿只得带着诸葛亮与庞统二人前去那,真让人羡慕。

其实有一句说一句,就算这些汉朝臣子们不来昌邑,曹操也不会让你去的呀陛下!

直到小皇帝听闻这些大臣们要逼着曹操修筑宫殿,他才出声制止。

他的理由非常简单,昌邑很穷,今年的税收尚未抵达王都,以小皇帝为首的汉室政府,其实并没有任何的收入。

说白了,他们此时衣食住行,靠的全都是曹孟德自己的产出,虽然也有大臣反驳说曹孟德所用的资金为兖州豫州的税产,并非是其私产。

他话虽没有说明白,但是意义十分的明显,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曹操用兖州和豫州的产出来养小皇帝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果要谈精忠报国,真的忠诚于国家,他更应该拿出自己的私产来奉养陛下。

小皇帝都快要被这一个说法给逗笑了,他身为一个大汉天子,若当真要靠臣子的私房钱来奉养,那他的脸面何存?

刘协小手一挥,袖袍舒展,表示这个话题到此结束,他是不会支持曹孟德在此时大修宫室的。见臣子还要反对,小皇帝直接指出,如今在旱灾刚过,民众还在休养生息,蝗灾并非一季,而是要持续个两年,如果在此时掏光两州的资产,那么这两州要如何抵御未来的灾祸?

他这句话十分实际,被饿怕了刚刚吃饱了几顿饭的汉臣子们顿时鸦雀无声。

对比小皇帝这些汉臣们的日子可没有可远远没有他那么好过,小皇帝刘协虽然遭遇了李榷郭汜二人的恶意捉弄,但是说到底他毕竟是皇帝,二人再大胆也不敢折辱至此,但是这些肱骨大臣们就不一样了。

他们本来就是李榷郭汜二人的眼中钉,加上后来小皇帝出逃,便泄愤在他们身上,此二贼认为小皇帝无法以个人的能力逃脱,只有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些看似投诚于他的臣子当中有了叛徒。

虽然顾忌于去寻找曹操的小皇帝,这两贼到底是要给自己留一条路,行事不敢过分,但是饿上几顿,或是给些猪食马饲料,在其中掺杂一些腌杂之物,他们还是做得出来的。

小皇帝他没有偏激,能够活着抵达昌邑的这些臣子当中,不少都背叛过他。

即便没有背叛过,他们的意志力也已经不够坚定,但是他虽无奈,也无人可用,他现在年岁尚小,又从来没有亲政,身边的臣子全都曾经是他兄长的臣子,又或者是董卓里缺郭汜二人提拔而出。

他对这个朝廷有所不满,但是也没有能力改变,只要再过两年,小皇帝在心中想,只要等他稍稍再长大一些,他便要采取兖州则选官员的方式于全国择选良才。

到时候要将这些人全数替换,小皇帝的想法很好,只是实施起来实在太过困难,但是他目前还不知道这一行为的不靠谱,暂且还是让他先做一会儿美梦吧。

远在豫州的夏安然并不知道,一大群麻烦已经抵达了昌邑,他正守在炉窑外,前面第一批进入的竹炭已经冷却完毕,匠人正在开炉。

现在看来,豫州的竹资源来源丰富,运输方便,竹炭烧制简单和寻常木炭没有区别,接下来关键就在于成碳率之上。

炭比柴燃烧的时间更长,而且烟很少,那么既然那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在民间普及开,反而只是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呢?

除了碳需要经过烧制的加工以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木材变成碳之间会有一定的损耗率,基本上这一炉炭在烧制的比较成功的情况下,能拿到手的竹炭只有放进去的竹子分量的40%左右,甚至于30%都是正常的,如果在烧制过程中一个不当心漏了风,让氧气大量进入……

炉子内的竹子进行了完全燃烧,那么这个炉子打开之后,里面就会只有一地的灰烬。

大汉朝如今的烧炭产业基本为私营,入门门槛很低,只要你能造出一个窑洞就基本可行,但是也因为入门级低,成材率也低。

现如今又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年代,不要小看烧炭这一个活计,无论怎么说,一个炭匠师傅也是能够养活一家人的,来拜师的人自然不少。

而在他收徒的时候,会将最重要的东西隐藏起来,不仅仅只是炭窑的制造,还有在合适的空间封炉的技巧,以及根据烟的情况判断炉内状况的技巧。

这一些学徒都是不知道的,只有等他为师傅干嘛三年到五年可以出师,才会被师傅传授这一方面的知识。

全靠口口相传的烧炭技术,能够不退步,已经很好了,自然不会有所进步。

而夏安然准备如何?他在刚刚开始烧炭的时候,便已将其所有的数据记录下来,包括如何制窑,在什么时间封窑,以及观察烟道的秘诀,还有就是什么时候开炉,这些他打算全部印制成书,放到图书馆内供参阅。

之前他和荀彧细细协商了,将烧炭归为国营企业的方案被荀彧直接驳回了,荀彧非常干脆得告诉他,任何事情只要变成了垄断,尤其是官方垄断,那么他就推广不开。

夏安然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使用炭火的取暖的成本,他的目的是使兖州和豫州的百姓都能够用的起碳。

其中他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推广竹炭以及使用更可靠的烧炭方式,降低损耗。

尤其是利用到竹子烧竹炭这一点。

竹子这一植物作为豫州原生的木材并没有被列在百姓们取暖的范围里面,原因很简单,竹子遇到火之后他会炸,百姓们觉得它很吵。

所以虽然豫州的人们有很多的竹子可以烧,但是他们在还有旁的植物都不会选择使用这些东西。

但是烧制成竹炭,情况就不一样了,竹子变成竹炭之后的优势远远高于其他的木炭。

如果烧竹炭的方法当真能够普及,那么就能够让多竹林的地区将可再生资源竹林变为竹炭,此举也能减轻制作木炭时候砍伐其余树木的消耗。

好处可多啦!

但是最后夏安然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他不再打算叫建立一个国有化的烧炭企业,而是准备将烧炭这一知识普及开来,让民众可以多一样选择。

因为竹子量大,而且烧制相对保有率会比木炭更高,原产品便宜,碳匠们自然也会多选择这一个原材料。

时间久了,碳的价格自然而然会下降。

哪怕今年无法下降让民众都能够用上碳的程度,经年累月,总能将其变为一个普通的民生用品。

夏安然的烧炭知识,全数来自永春州永春县的那位烧炭师傅,也就是那一位第一个烧火粪的人。

这位师傅当年作为永春县数一数二的碳匠师傅,除了一开始负责烧火粪外,他的主要工作还是负责烧炭。

红楼世界位于明清之间,在那一个已经拥有了火器的时代,科技的水平自然与大汉不可同日而语,而最重要的是他们使用的原材料不同,烧制出的砖也不同。

在红楼的世界,耐火砖已经基本上可以忍受将近1500度的高温,而在大汉,耐火砖的承受程度不过1000多度,这500度的温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天堑,阻隔了大汉的冶炼工业发展,以及更进一步的诸多工业发展。

很遗憾的是,夏安然并不会炼制耐火砖。

这个知识真的是他的盲区,在故宫也没有老师傅会说如何炼制耐火砖呀?

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正当他如此作想的时候,炉门被匠人拆开,炉内的温度还没有降到很低,氧气进入之后,很快就能看到里面有了细小的火星。

烧炭师傅姿态娴熟的拿铁条伸进去,将散落在地上的竹炭扒拉出来,然后旁边的学徒扛起一桶水就浇了下去,然后快速用沙土覆盖其上。

夏安然可以明显的看到,不过是刚刚伸入片刻的铁条,尖头的部位已经有了烧红的痕迹,这显然说明炉内的温度已经达到了一千度左右。

他伸手拾起一块已经被冷却的竹炭,拿指甲盖轻轻一敲,竹炭发出的声音就像金属撞击的声音,这个声音就说明了这一批竹炭烧的极好。

成功在他的意料之中,基本上烧炭这件事情,只要控制控制好氧气的含量,一般不容易失败。

令他惊喜的是竹节这一部分,竹节的这一片,把它当作引火的原材料,但是这一部分也留了一些下来,没有被烧成灰,而是成了碳。

经过实验,因为竹节本身就比竹身更加坚固的缘故,这一部分反而更加耐烧。

同等质量下,它的燃烧时间,比起竹身长了五分之一。

这才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夏安然有预感,竹节这一部分的碳很可能会成为廉价又好用的炭火,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他带着第一批被烧制出的竹炭回到兖州,顺便带上的是几只在伐竹过程中被当地人不知道从哪里挖出来的竹鼠。

这是他准备带回去给小少年吃的,那时候他同要回去补作业的小少年说竹鼠的美味的时候,小少年非常遗憾的样子。

又恰巧真的抓住了竹鼠,夏安然便准备带回去给家里的几个人尝尝。

咳,顺便去臊一下曹纯。

他至今还记得这人一箭双竹鼠的窘事呢。

但是还没有等他给别人惊喜,曹操先给他一个惊喜。

夏主簿刚进了办公室,就发现里头多了一个人。

那人见夏安然进来,不慌不忙得起身做了一揖。“可是夏主簿?吾乃凉州贾诩,为大汉尚书,此来专为问策。”

“还请夏主簿行个方便。”

贾诩的到来,令夏安然有些措手不及。

他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聪明如贾诩,自然发现了这个年轻人对自己的反感。

贾诩虽然有些疑惑,但是他倒并没有想太多。

在他看来,他将夏安然的这种排斥心情,认定为了曹营的臣子对于大汉官僚介入的天然排斥性。对于这一点,贾诩表示,他完全可以理解,并且不以为意。

他坐在夏安然身边,将今天的来意说明,其实也是他来得正巧。

夏安然,今天早上,刚刚到的昌邑,还没来得及回家就先来了工房,目的是将第一批炼成的竹炭交给工房的匠人们检验,用来判定它的质量。

质量好的话,以后曹营也会采购竹炭作为燃料,甚至于如果它的质量非常的完美,也有可能会被上贡给小皇帝使用。

封建主义社会的皇室成员,就是最好用的品牌代言人,只要被他们使用过的东西,物价基本都是十倍百倍的增长。

哪怕出于追风,民众们也会买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