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予我千秋第13节(1 / 2)





  “将军忤叛晋廷,与云麟军合兵并进,难道只为助卓少炎?”

  “只为助她。”

  “她许了将军什么好处,可叫将军不惜自毁大晋名将英名,不顾与她亡兄多年的沙场宿怨,心甘情愿地襄助她起兵?”

  “一纸婚书。”

  沈毓章闻言,陷入了沉默。

  他的脸色无惊亦无动,似乎这并未过于出乎他之所料。

  城头风大,将二人袍摆吹得簌簌作响。

  半晌后,沈毓章复开口:“她所谋之略远,自当不择手段。以她一人换将军麾下众部兵马,的确是一桩好交易。”

  那“不择手段”四字,难掩他对卓少炎此番以计逼反金峡关守军的未泯怒意。

  戚炳靖则笑了。

  “沈将军之怒意,是在少炎,还是在将军自己?”他问道。

  “何意?”

  “将军既与少炎关外一晤,知她所图却未斩杀她,岂是真的因奉旨不可滥杀?将军按兵多日不动,岂是真的持长耗之策、冀望于我军粮磬退兵?将军被朝中撤帅,金峡关内外五城守军因此哗变,将军又岂是真的毫无办法抚平诸军、只能任由江豫燃入关收整麾下各部?”

  迎着这三问,沈毓章缓慢抬眼,面色终于动了。

  戚炳靖却似看不见他逐渐转青的脸色一般,继续逼问道:“将军之怒意,是在于少炎不念与将军之故日旧情、不择手段地构陷将军、以计令将军与金峡关守军反降云麟军?还是在于深知二军之所以会有今日这局面,皆因自己蓄意纵容,放任少炎做出了将军自己想做却不能做、想谋却不可谋之事?”

  沈毓章一向自持的冷静克制与此刻心口的磅礴怒火激烈地交撞着。

  而戚炳靖则向他濒临爆发边缘的怒火之上泼了最后一捧烈油:“‘沈氏’——三百八十年的忠君祖训,令将军想反却不能反,只能借少炎之力谋己之志。而将军怒意之根源,正是做了外人不可见之悖逆之举的将军自己。”

  铁剑出鞘,鸣音铮铮。

  弹指的功夫,剑锋便已抵上戚炳靖颈间。

  沈毓章脸色朔青,指节泛白,持剑却无语。

  ……

  大平朝野文臣武将,谁人不慕沈氏门楣。

  “沈氏”二字,代表了数十代先人以历朝出仕之政绩武功而铸就的显赫荣耀。

  而沈氏三百八十年的忠君祖训,于沈毓章而言,却不啻于噬心之枷锁。

  六年前国之北境风雨飘摇,他登第武状元,主动请缨北镇边疆,然而奉来的却是提兵出南边的一道圣旨。

  明堂拜将,皇帝亲自降阶授印与他,而他顶着这浩荡天恩,只得硬生生地压下了一腔热血。

  出边前夜,他特意往拜恩师裴穆清,向其辞行。

  裴穆清戎马一生,至老亦是硬骨铮铮,然面对他时,竟语意宽和慰他道:“北边的仗难打。陛下见不得沈氏英才落得个兵败的下场,于是才有了这道旨意。你既有报国之心,便镇南疆又何妨!”

  话毕,裴穆清亲手为他佩剑,然后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头。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老师。

  大平景和十二年十月,出镇豫州的裴穆清兵败回朝被斩。

  远在南疆的他,知悉此情已过了一月有余。

  “畏战不守”。

  印在邸报上的这四字,便是裴穆清以命相抵的罪名。

  他盯着那四字,眼内突地爆出血丝。

  来送报的兵部武官看见他的模样,顿感忧惧,不自觉地退后数步。

  而他合了合眼,又睁开,声音镇定而冰冷:“我愿出镇豫州,马上便草请命书,劳你携带回京,呈至兵部冯大人案前。”

  武官却说:“裴将军既没,朝中无人愿往镇豫州,唯独成王连夜举荐中书令卓大人之子卓少疆为帅。卓少疆虽未经兵事,亦未试科、出仕,但陛下看在成王的面子上,破例命外臣制诏,拜其为将。不日前,卓少疆已领兵二万出京。纵是沈将军眼下飞马递表于兵部,亦不过徒劳而已。”

  卓少疆?

  他沉思片刻,将与此人相关的记忆自脑海深处尽数捞起,倒也拼凑出了个英武的年轻模样。

  而在那模样后面,分明是另一张他更熟悉的女子面孔。

  既是她的胞兄,必当不会令人失望。

  如此想着,他便未再做纠结。在将武官送走后,他一寸一寸地把那张邸报叠成一小方,收入甲衣最靠近心口的位置。

  大平景和十二年岁末,卓少疆于豫州一战扬名,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大平北境之败势。

  此后三年间,卓少疆请旨募兵,建云麟军之旗,率军多方转战,击退了十数次大晋南犯之兵马。

  至景和十五年,卓少疆总兵六万,入侵大晋疆域,拔灭四座重城,残戮五万晋俘,一役震动大平朝野上下。

  皇帝御笔下旨:卓少疆迁拜上北将军、封逐北侯,督大平国北十六州军事。

  南疆军中,沈毓章闻报,对近卫道:“我辈能出这等年少英雄,裴老将军泉下终可阖眼。国朝能有这般勇臣良将,是边民之福。陛下能信之、重用之,更是万幸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