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科举文继母养儿日常第173节(1 / 2)





  这就好比两个成绩差点的学生,看过试题之后觉得并不难,没花多少时间就写完了答案交了卷。

  结果发现成绩比自己好的学霸居然花了数倍时间来写答案,可不是让他们心慌?生怕是自己审错了题,没了解到题中的深意。

  穆二胖立刻说没有,解释道:“是我自己写的太兴起了,篇幅上没控制好,写了将近四千字。足足删改了一半,花费了不少工夫。他们都是等我的。”

  也得亏沈傲霜和卫奚都等着他,不然等他删改完,余光一瞧发现自己身边都空了,估计心慌的就该是他了。

  卫恕和崔斐这才呼出一口长气,一左一右地把穆二胖往中间一夹,好笑道:“只见过写题写不出的,没见过写题写的打不住的。刚可把我吓死了。”

  说着话,众人在傍晚之前回到了书院。

  沈翠已经张罗好了晚饭。

  因为他们并不觉得如何劳累,所以用过饭后再去趟茅厕,随后洗漱一番,就坐到了课室,开始默写卷子内容。

  也就半个时辰,大家都一字不落地默出来了。

  劳不语一一看过,依旧还是梅若初的最无懈可击,接近完美,水平已经远超他这当先生的了。

  而沈傲霜在农桑改革一道上,提出的几项治国之策,则兼具了保守和创新两方面,既新颖又不会太过冒进。

  穆二胖农桑方面在他们为首的四人中算是表现平平,毕竟他虽是农家子出身,但前头十年都在浑噩着,很难真的像其他农家子那样从自身情况出发,言之有物,只能算是用上了生平所学,引经据典,相比之下,他教育那块就实在亮眼了。单论这一块,甚至比梅若初写的还好上几分,显然这上头他的思想非常深远。

  至于卫奚,倒是没有特别亮眼的,跟卫恕、崔斐一样,稳扎稳打。只是他们三人的基础水平不同,所以同样稳扎稳打的情况下,依旧是卫奚最出挑,卫恕次之,崔斐排在最后。

  后头劳不语和梅若初就没再讲评什么了,到这一步了,他们如何想已然不重要,全看皇帝的喜好来确定最终名次了。

  第二百零五章

  殿试过后,便是糊名弥封阅卷的流程了。

  说是皇帝主考,但也不可能真的让九五之尊一个人去看二百来份卷子。

  所以在他过目之前,自有八位阅卷大臣齐聚文华殿来负责评卷。

  他们会以‘圈’、‘尖’、‘点’、‘直’、‘叉’五个符号来标记优劣。

  一众阅卷大臣的审美和喜恶不同,所以对待相同一份试卷,评价也会有出入。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但如果评价出入太多,比如这位大臣画了圈的卷子,到了另一位手里被打了叉,就得另派大臣查看。

  等他们阅完卷了,其中画圈数目不低于八个,评价最好的十份才会被呈送到皇帝面前。这些人才有荣幸让皇帝阅他们的卷。

  若其中真有特别让皇帝满意的,即便他会试名次在二甲之外,被点成一甲也有可能。

  但这也只是可能,起码本朝还未发生这种事——毕竟考生的水平就在那儿,也不可能说真的有人策论写的天上好地上无的,其他方面却很是稀松普通。

  而其余贡士的卷子就会按着八位阅卷大臣的意见来排名,若是他们八人评完等级差不多的,则会参照他们会试的名次来确定排名。

  说起来,在选阅卷大臣的时候,熙和帝又想到了沈阁老。

  结果近来沈阁老告了病假,在家休养了。根本没给他开口的机会。

  可这世上哪有这么凑巧的事儿呢?明明上个月沈阁老在朝堂上还声如洪钟呢。

  且沈阁老这些年为了家国大事夙兴夜寐,堪称两朝以来的第一劳模,除非病的起不来身,他就从没告过假。

  一开始熙和帝还真以为他如何了,遣了贴身太监去慰问。

  结果沈家人说老爷子要静养,只客客气气地留了贴身太监用茶,并不让他去探病。

  那太监就是前头给熙和帝进言的那个,大事上不大聪明,小事上却很有眼力见儿。

  虽没见到人,但他回来后道:“沈家人脸上不见愁苦,奴坐了好半晌,也未曾闻着一丝药味。”

  熙和帝便也知道沈阁老身子抱恙是假,而自己前头猜的不错,沈家后人确实就在本届的贡生中。

  不过可能沈家的子孙名次并不算特别好——前头四人中他记得是有贡士姓沈,殿试当天也坐在他眼皮底下考的试。

  但熙和帝觉得对方应该不是沈阁老家的子孙。

  原因也不是旁的,而是那人还有好几个同府而出的同窗呢。

  前头庞次辅让他做主,是按着真实水平排名,还是避嫌一番,打乱会试榜上的名次,他虽心中猜着大概是怎么回事了,但肯定不会只以自己的猜想为准,后来就还是派了人去查证了一番。

  确认贡院的异象无可疑之处,而那疯道人又没有跟梅若初他们有勾连之后,熙和帝这才没有其他动作。

  不然若是查出来贡院的异象、或者疯道人的言语是梅若初他们自己安排,为自己造势,熙和帝必不会让他们接着考后来的殿试了。

  那一番调查之下,梅若初、沈傲霜、穆二胖和卫奚的相关资料也一并呈送了上去。

  因为重点不是这几人的背景,而且熙和帝也没那么多工夫去看几个贡士的详细履历,所以许多事项只是一笔带过。

  但那一笔带过的几句话中,说了他们其实不止四人,而是六人一道下场。而且他们六人是从青州府同一间书院里头出来的,在府学里头也是同吃同住,好的形同一人。

  熙和帝虽然没见过沈阁老家的子孙,但两朝首辅家的孩子,怎么可能跟寻常百姓混在一处,还形影不离、同吃同住?多少还是会有点架子的。

  这个有点难办了,一甲的位置他还挺想给沈家的子孙留一留的。

  眼下不出意外的话,前头四人只要没有发挥失常,殿试也将由他们包揽前四。

  熙和帝倒没想着用皇权打乱他们的名次,毕竟梅若初他们已都在他这里挂了号,未来要得他重用的,他擅用职权把沈家的子孙塞进来,没得寒了他们的心。